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怀揣报国理想与热情,北上长春支援建设,留下一系列“向北、行北、择北、守北、兴北”的感人故事。于省吾、张伯驹、公木、匡亚明、成仿吾、唐敖庆等一个又一个不同行业的先生们聚拢于东北这片沃土,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鲍盛华撰写的《先生向北》这本书,就追忆了先生们当年如何凭借一股学术领域的“拓荒精神”,使东北文脉遽然隆起的故事,满载人文情怀。
11月15日,在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强向大家特别推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为何会获得省委书记推荐?
19日,长春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先生向北》责任编辑孙振波做客中国吉林网演播室,追根溯源,和我们一同触摸先生们的精神世界。
《先生向北》·缘起
长春出版社一直比较关注涉及区域历史文化的选题。2017年,长春出版社策划了《金毓黻文集》,该书囊括了东北史大家金毓黻先生的心血之作,同年适逢金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出版社组织召开了“纪念金毓黻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当时作为记者的鲍盛华也参加了这次研讨,金毓黻先生后来也被写入了《先生向北》当中。
同样在2017年,长春出版社策划了一套反映长春历史文化的丛书——“长春记忆”历史文化丛书,多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长春历史上的人、事、物。
2018年年初,《金毓黻文集》主编、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姜维公教授在一次会后闲谈中忽然说起,鲍盛华老师最近写了《先生向北》,里面写了一些来到吉林的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的事迹,正在公众号上连载,写得很好。孙振波说:“这话题让我们都眼前一亮,当天晚上10点多回到家以后,我赶紧给鲍老师发信息,将想约《先生向北》这部书稿的事跟他说了一下。不谋而合的是,当时在场的李春芳副社长第二天一早也给鲍老师打了电话,谈约稿一事。”
经过不到一个星期的沟通,长春出版社就和鲍盛华签了出版合同。孙振波说:“印象比较深的是,由于我们都住在吉大前卫校区附近,讨论书稿问题一般都是在下班之后,我们就约定在一家快餐店里,就着热腾腾的面条就把书稿的问题给解决掉了。”
《先生向北》·巧思
《先生向北》这本书并不以时间顺序铺陈而叙。在跨度达20年之久并如此纷繁复杂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鲍盛华并没有选择稍显简单的行文架构,不循规蹈矩,他没有按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铺陈而叙,也没有为每位先生设专章来展开,而是以1961年张伯驹、潘素夫妇二人北上吉林作为全书的引子,并以二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作为线索,逐步勾连出身边的各位先生,又及“春游社”诸位友朋,后又延展至吉林艺专(吉林省艺术学院前身)、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文史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前身)的一位又一位先生,书写了张伯驹、潘素、宋振庭、吕振羽、于省吾、公木、匡亚明、唐敖庆、罗继祖、金景芳、高清海等一代文化名流在东北大地上留下的浓墨重彩。
孙振波认为,这就是《先生向北》不落俗套的亮点。这本书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东北知识分子群体的考察和追忆,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历程交织在一起,不仅用文字展开了一幅人文画卷,更写下了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殚精竭虑,为东北乃至新中国的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建与文脉的传承等所付出的努力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先生向北》·重构
《先生向北》的意义不仅于此,孙振波说,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对东北原先的刻板印象。
东北以往给人们以一些刻板印象,很多人会认为东北是蛮荒之地,无文化可言,更与先生沾不上边。历史上的东北,属于塞外苦寒之地,人烟稀少,黑土地上缺少中原文明的滋养。最近十几年,人们印象中的东北形象又变成了失落的东北,懒惰、保守、僵化好像变成了东北人挥之不去的标签。
而《先生向北》不仅是对东北知识分子群体精神传统的挖掘与重构,更是一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国家、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书生本色和家国情怀。
孙振波说:“不同行业的先生们聚拢于东北这片沃土,荟萃人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改吉林风貌,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先生向北》·时代
《先生向北》的简装版是2018年5月出版的,累计加印6次;精装版是2024年8月出版的,累计加印2次。自出版之日起就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吉林大学把这本书改编成同名话剧,演出场场爆满。
如果说东北文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隆起离不开先生们在各自领域的拓荒与建设的话,那么先生的名录里决然少不了诸如宋振庭、匡亚明、佟冬等伯乐式的领导与管理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先生的另一种含义。正是因为有了宋振庭这样懂文化、敬文化的领导干部,为吉林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才有了后来的群贤毕至,才有了博物馆、文史所、吉剧团、高校等文化团体的集体勃兴;正是因为有了匡亚明这样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校长,才有了吉林大学“高度的学术空气”,才有了26岁的高清海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创举;正是因为有了佟冬这样的披荆斩棘、求贤若渴、不求私利的院长(所长),才有了大师级学者北上讲学,才有了东北文史研究所科班培养的各方英杰。这样的先生是伯乐,是引路人,是人梯!同时,先生们也为东北这片沃土的文脉再次隆起,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孙振波说:“对于新时代的吉林人来讲,我们也应该沿着先生的足迹,发扬他们的精神,加大挖掘、利用吉林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把吉林的历史文化整理好,宣传好,吸引更多的人来吉林,赓续文脉,再现当年的盛况。”(记者 殷维 李志明 摄影 李煦 摄制 冯云鹏 孙上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