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郭家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通过扶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引领种植户从分散种植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推动葡萄产业不断壮大。
安图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和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人参种植,推动人参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在抚松县万良镇荒沟村蛋鸡养殖基地,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地把鸡饲料投放在料槽内,一枚枚圆润的鸡蛋随着传送架缓缓而出。
全省畜牧业生产实现逆势上扬,主要畜禽出栏量全部实现正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镇赉县曾经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在省农科院的科技助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成了风光秀美的北国“鱼米之乡”。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诗经·丰年》
农业之兴,关乎国本,系于民生。
忆往昔,农者躬耕陇亩之间,依天时,循地利,务本力穑,温饱之求曾为世代所逐。看今朝,喜逢盛世,惠农之策频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乡村振兴之业蓬勃而起,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白山松水处,天地韵自成。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的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承担全国1/5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每次必看农业、必讲农业,为吉林“三农”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初心如磐,使命必达。2024年,吉林人牢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
粮食总产853.2亿斤,稳居全国第四位;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3800万亩以上,居全国首位;
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新达产项目314个,新增产值365亿元;
肉牛屠宰量实现翻番,由全国第11位跃升至第5位;
梅花鹿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三农”向好,底盘夯实,全局主动。如今,《诗经》中的丰年盛景,穿越千年历史长河,在当代农业发展的壮阔画卷中,焕发出盎然生机。广袤的黑土地上,延续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出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交融迸发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粮丰根基稳当好“压舱石”
一钩一臂一番喜,囤满粮仓笑靥甜。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专项”中提出,要完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机制。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要抓好粮食稳产保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24年,吉林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总产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在连续4年超过800亿斤基础上,同比增加15.9亿斤。粮食单产971.7斤/亩,同比提高13.5斤,稳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沃野厚土、广种多收,吉林耀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持续的探索与创新。
作为中国“粮食版图”上的“优等生”,吉林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粮食生产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系统谋划,狠抓落实,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逐季节、逐环节压茬推动落实五项有力措施,全方位、系统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组织领导。将粮食增产工作纳入全年75项突破性工作,重点推动实施。超前谋划全省粮食增产工作施工图,逐个阶段明确各项关键增产措施落实时限和目标。在生产关键节点,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队多次深入一线调研作物长势,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抓好任务落实。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种粮面积落实情况作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印发《吉林省2024年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立足产加销全链条推动,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差异化补贴政策。在东北地区率先发布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
推进单产提升。制定《2024年全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吉林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指导手册》,以增产为核心推进高产技术扩面应用。新增“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05.18万亩,总面积达到706.56万亩;完成“一喷多促”2658.89万亩,高产玉米、大豆品种覆盖面积分别达到2683.14万亩、147.65万亩,11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
健全防灾机制。印发《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影响 全力防灾减灾夺丰收工作预案》《2024年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按区域分析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分灾种提出防灾减灾应对举措。整治农田沟渠3.11万公里,增设太阳能智能昆虫性诱设备95台、草地贪夜蛾专用性诱捕器5.5万套,示范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200万亩以上。
完善指导服务。针对备耕、春耕、田间管理等重点环节印发指导意见,组织21个指导组深入包联受灾严重县市指导抗灾自救,成立3个省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巡回指导,直至汛期结束。发挥“12316”服务平台作用,提供电话和短信咨询服务31904次,下发防灾减灾技术类短信1.2亿条次,发布16期技术动画视频,播放次数累积达23.5万余次。
几多汗水,几多成果。
以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为抓手,吉林着力建良田、用良种、推良机,打牢设施基础、技术基础、装备基础。
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是建成面积最多、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
启动建设寒地区域育种中心及玉米、水稻等6大育种创新平台,审定高产优质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257个,认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27个。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94.5%。全国首个将智能参数配置纳入补贴机具投档条件,落实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4亿元,是前4年资金总额的2倍。
上下一心,党政同责。岁稔年丰的背后,是勤劳朴实的吉林人以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用辛勤的汗水和坚韧的毅力全力守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让“中国饭碗”多装“吉林好粮”。
护耕地“国宝”筑粮食“长城”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
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粮食总产量不断攀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专程到梨树县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他充分肯定梨树县探索实施的玉米秸秆还田覆盖措施,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吉林着力加强黑土地保护力度,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出经验、蹚路子、走在前、作表率,形成了党政推动、科技研发、农技推广、农民实施的黑土地保护“吉林方案”,切实把保护黑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根本之策。
为在高产丰产的同时,让黑土地永葆青春,吉林成立了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出台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实施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为全省粮食产量向千亿斤目标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也非朝夕之功。从制度建设到依法保护,从主体责任到成果转化,一连串“接地气”的保护举措,让吉林在黑土地保护方面日渐成熟完善——
推进保护措施。着力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建设县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240个,作业主体达到2.6万个。因地制宜示范推广耕地深松800万亩、深翻+增施有机肥500万亩、耕地轮作240万亩。
强化质量监管。构建全覆盖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设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08个、调查评价点1.12万个,精准实施耕地质量监管。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服务专班,常态化深入县市查摆问题,实现项目实施县(市)、在建项目和建设内容检查“三个全覆盖”。
深化科技创新。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启动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黑土养护与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能力提升项目”,部署实施基础研究项目6项、重点研发项目10项、应用技术类项目2项。
开展科研攻关。启动全省黑土地保护模式评估分析,编制《吉林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技术汇编》。完成“黑土地保护相关机理研究”4项、“黑土地耕地质量修复技术攻关”16项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24项。
促进成果转化。将104项品种技术纳入全省年度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中部退化黏重黑土地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集成应用试验示范基地4个,辐射带动35万亩。实施西部秸秆翻埋还田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综合技术,双辽地块实现亩产吨粮,前郭、乾安、大安、长岭4个县示范田产量均达900kg/亩,每公顷增产3000—6000斤玉米。
营造浓厚氛围。结合7月22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组织全省各地开展黑土地保护普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黑土地保护“一法一例”,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黑土地的良好法治环境。
从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精彩独奏,到面向全国推广的启奏和鸣,吉林实现了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2025年,吉林四地入选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应用典型案例。
“梨树模式”已成为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综合代名词。
如今,伴随高端智慧农机、无人驾驶农机和吉林一号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黑土地保护也即将迎来迭代升级,逐渐形成“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模式,力争做到一地一策。
雪霁现银装,长白天下雪。冰雪覆盖下的黑土地开始休养生息,为2025年希望的春天养精蓄锐,一个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旱涝保收、永续利用的大粮仓,正在吉林大地铺展开来。
“百草之王”焕新“金字招牌”更亮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
人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吉林的独有标志。作为吉林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人参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的40%,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拥有1500年野山参采挖史和近500年人参栽培史的吉林人参,曾一度跌至“萝卜价”。人参“下山出海”,成为参农所需、参企所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民之所求,政之所应。
2024年7月以来,省委书记黄强多次深入通化、白山、延边等人参主产区调研,又到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地考察。他反复强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人参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源头抓起,引导行业自律,有效规范市场秩序,要彻底破解“人参卖成萝卜价”问题。
从田间到“舌尖”,组建工作专班,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推行一参一码,实施科技攻关,引入龙头企业,突出品牌引领……
一系列“组合拳”精准发力,吉林人参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建立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专项,这对吉林人参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立足“林海参乡”优势,围绕“货真价实、优质优价”,以改革思路破题,从体制机制入手,吉林编制“一个规划”、健全“四大体系”,举全省之力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系统编制专项规划。邀请张伯礼、李玉等院士专家作为首席顾问,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延边州等“三市一州”各方面力量,制定实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突出资源科学配置、产业区域分工、要素全面保障,强化全方位谋划、全链条扶持、全过程监管。同时,积极推进《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修订工作。
健全市场诚信体系。聚焦“货真价实”,加强人参质量管理规范和信用评价规范建设,完善人参标签标识和地理标志使用、人参市场秩序综合治理等办法,实行常态化、机制化、法治化的部门联动监管,确保“童叟无欺、优质优价”。
健全规范化种植体系。紧盯种源安全,建立林下参原产地和传统种群保护制度,建设人参种质资源库,研发推广自主知识产权人参品种。立足稳定规模、保证品质,创新人参种植和宜参地“一张图”动态管理机制,实行种植申报备案制,推进标准化种植全覆盖。推行林下“一参一码”和园参“批量赋码”全程追溯,加快智能鉴定转型,开发野山参智能辅助鉴定设备。
健全精深加工产业体系。积极引入国内医药、食品骨干龙头企业,培育我省人参产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以人参为基源的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完善人参药用食用分类标准和制品加工标准,深度推进人参多元化、高值化开发。
健全品牌营销体系。突出药用功效特色,设立“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准入制度。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文旅功能,建立人参科普宣传机制,搭建“林海参乡”宣传推介矩阵,加快人参膳食、保健食品、文创产品推广,进一步擦亮“长白山人参”金字招牌。
“千亩林下参,十万百草王”。目前,吉林拥有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3000多种产品。抚松万良、通化快大、集安清河、延吉鹏程四大人参交易市场,鲜参年交易量占全国80%以上,为吉林人参走向全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尺竿头扶摇上,万里云霄展翅翔。追梦现代化大农业,吉林大步向前;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吉林义不容辞。2025年,吉林将继续用实干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华章,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赵宝忠 闫虹瑾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