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疼痛科主任李贺为一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实施脊髓电刺激治疗。 王菁菁 摄
临床上,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导致的顽固性疼痛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犹如沉重的枷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医学领域亟待突破的难题。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疼痛治疗手段不断创新,药物不再是患者缓解疼痛的唯一选择,一些创新的绿色疗法逐渐得到众多慢性疼痛患者的认可。近日,记者深入吉大一院疼痛科进行探访,发现一系列创新疗法正在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止痛“妙方”。
●“腹腔神经丛射频治疗”减轻痛感
前不久,吉大一院疼痛科接诊了一位30多岁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该患者被病痛反复折磨,常规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于是选择通过腹腔神经丛射频治疗方式,快速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
慢性胰腺炎的疼痛管理,长期以来都是医学挑战之一。部分患者即便历经多次手术与消炎治疗,疼痛依然如影随形。胰腺癌更是以极高的恶性程度和剧烈的疼痛著称,晚期患者常常在痛苦中艰难挣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在此困境下,吉大一院疼痛科不断破局,利用腹腔神经丛射频治疗,实现了科学减痛新尝试。
那么,这一射频治疗是如何操作的?治疗过程中如何阻断疼痛信号?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如何?带着这些疑惑,记者走进该院疼痛科李贺主任的诊室。
李贺主任一边模拟手术过程,一边介绍说:“实施这一手术时,患者需保持俯卧姿势,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先进的CT影像技术,细致入微地分析患者的解剖结构特点。随后,经过谨慎判断,在腰椎L1或腰椎L2的关键部位,在两侧或单侧选定最为适宜的进针位点。”
“医生利用一根纤细的射频针,稳稳地穿过层层组织,精准抵达腹主动脉的后侧与前方,直击内脏大小神经和腹腔神经丛主干。通过射频针的精细射频治疗,以及无水乙醇在神经丛周围的精准注射,利用酒精使蛋白质变性的特性,成功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李贺主任说,在多数情况下,双侧操作的协同作用能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慢性胰腺炎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和炎症的缓解,受损神经有可能在机体的修复功能作用下,重新恢复一定的感觉功能;而对于胰腺癌患者,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该疗法能大大减轻痛苦,提升患者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
●射频技术最大限度保护神经
在疼痛科接诊的病患中,如果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排在首位,那么,三叉神经痛无疑位列第二。
三叉神经在颅内的神经节分支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精准性和有效性上存在一定局限。该院疼痛科团队摒弃了以往相对粗放的损毁方式,采用先进的射频技术,精确甄别出受损的神经分支,巧妙地对受累神经进行调控,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避免因过度治疗而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过去一年,该院疼痛科在疼痛疾病治疗领域成果显著,尤其在带状疱疹后遗症和三叉神经痛治疗上,年病例数均超360例。这一成绩让科室在吉林乃至东北地区的疼痛医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吸引众多同行前来交流学习,推动了疼痛医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省内外相关疼痛疾病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
●“射频脉冲调控疗法”修复受损神经
“身上疼得像针刺一样”“衣服和皮肤摩擦就会感到疼”“晚上疼得整宿都睡不着觉”……一上午时间,李贺主任接诊了6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李贺主任说,在该院疼痛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女性偏多。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就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当疱疹皮损消退后,疼痛却持续存在,形成令人苦恼的后遗症。临床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患者约有65%会遭受此困扰,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5%。
据介绍,带状疱疹的根源在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时,它可能以水痘的形式显现,也可能悄然潜伏于体内。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便会在脊髓背根神经节或颅内三叉神经半月节“死灰复燃”,引发带状疱疹。
李贺主任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同样是困扰众多患者的棘手问题。为应对这一难题,该院疼痛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射频脉冲调控疗法。在应用过程中,医生凭借精湛的技术,精准定位到受累神经根背根神经节附近,如同在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找到关键节点。随后,通过精心调节的脉冲电刺激,为受损神经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对于那些疼痛较为顽固的患者,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植入电极刺激技术。(记者 王菁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