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大街上的大型雕塑《你的母校在哪儿》。
新民大街上的冰雕美轮美奂。 本组图片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强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1446米的冰雪奇观让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焕发勃勃生机。作为2024-2025雪季我市规划“两新”(两处创新型冰雪产品)之一,新民大街以中心绿道及两侧伪满时期历史建筑为依托,形成冰雪景观矩阵,让游客感受长春的历史文化,体验“一样的冰雪,不一样的长春”。
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数3.14亿人次,其中,长春市游客接待量达1.47亿人次。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市文旅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在政协长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成为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遗产价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活化利用为突破口 让新民大街起到样板作用
“新民大街,作为我市历史地标,其两侧不少建筑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遗存。”作为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现长春》的历史顾问、总撰稿人,政协委员曹冬雁对长春历史如数家珍,对我市曾经的第二条“中轴线”新民大街格外关注。今年他带来了《关于把新民大街街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旅游胜地》的提案,在妥善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以新民大街活化利用为突破口,让新民大街成为全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示范和引领。
“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同,新民大街设计之初的定位就是城市主干路。”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街对文旅的拉动作用,曹冬雁建议实施交通改造和相关单位搬迁计划。通过地下工程的建设,如在地铁换乘站基础上拓展地下过街通道,地面人车分流,减少地面交通压力;同时,对相关单位进行搬迁,为街区的整体活化利用腾出空间,规划筹建 “长春藏书楼”“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露天音乐堂”等文旅体验项目。对于一些无法搬迁的单位,也应该尽量腾出部分空间,适当纳入大众旅游项目,设立陈列馆,设立君子兰、松花砚等具有长春特色文化元素的展区。
“新民大街既是长春历史遗迹,又是警示性文化遗产,市民和游客走进它、感受它,能引发思考,这才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好活化利用。” 曹冬雁表示,如果新民大街活化利用成功,对今后一汽街区、南广场街区等的活化利用,都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和样板作用。
挖掘历史建筑稀缺性 探索多途径可持续利用
“长春市是省会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新民大街沿线等历史建筑是长春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来源。”政协委员越明也长期关注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本次会议上他带来了《关于加强长春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长春市历史建筑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实行可持续利用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越明表示,通过调研发现,长春市历史建筑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研究深度不足、保护中缺少建筑活化策略等问题。
为此,越明建议,针对长春伪满时期历史建筑和遗址,完善顶层规划设计,挖掘文旅融合稀缺的“唯一性”,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为突破口,挖掘历史建筑多重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同时,做好丰乐剧场旧址、伪满康德会馆旧址等建筑的修复及利用,推动伪满历史建筑有序开放。并且,借鉴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先进经验,讲好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持续增强长春历史文化凝聚力、吸引力。
在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的多元路径方面,越明提出,对于需要延续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要依据群众现代生活需求,通过提升建筑功能性能、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更新低价值建筑、营造宜居配套环境等方式进行改造;对拟用于商业用途的历史建筑,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适宜性改造;对拟用于公益用途的历史建筑,要加大宣传、争取社会捐赠,合理规划布局,在政府主导下保护性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从五个“活化”策略出发
长春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涵盖了历史建筑、古迹遗址、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领域,构成了长春市独有的文旅资源基础。在本次会议上,民进长春市委员会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重点要从五个“活化”出发,即设计活化、形态活化、体验活化、经济活化和成果活化。
在设计活化方面,以“空间覆盖+要素囊括”布局保护传承体系。建议做好资源普查统计,将长春市特定发展时期、反映重要历史事件的历史建筑、历史地标、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传承体系,并及时挂牌、建档。形成历史脉络清晰、古今并重的保护格局。
形态活化方面,以“数字遗保+智慧文旅”创新文化遗产呈现方式。通过新媒体对长春历史文化进行推广宣传,引入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长春历史文化的特色。
体验活化方面,以“媒介扩展+全域覆盖”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建议围绕新民大街等沿线上相对集中的伪满时期老建筑,打造长春特色历史文旅线路,为线路上每座历史建筑设置背景信息二维码,推动老建筑“文本化”。
经济活化方面,以“展产旅行+文创衍生”助力经济发展。修缮承载历史的老建筑,引入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和非遗项目,做到“留人、留形、留神韵”。通过对古籍文献中精华内容的提取,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同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网络游戏,助力我市历史宝藏从“活”起来到“潮”起来,为历史文化遗产注入开放包容的现代元素。
成果活化方面,以“数智产品+教育普及”让民族文化落地生根。推动历史文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进校园,建立面向不同学习阶段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库,推动长春文化遗产数字整理、智能开发、数字出版和校园应用一体化发展。
打造长春新名片 重庆路文商旅融合发展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展示长春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而文商旅融合发展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政协长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与新民大街齐名的重庆路商业街区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记忆,但随着传统百货业态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来焕发活力。“重庆路商圈内业态同质化严重,商业与文化元素融合不足,人文历史建筑、业态与街区商业部分缺乏统一规划。”长春市工商业联合会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重庆路文商旅融合发展项目。
在促进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方面,提案提出挖掘并整合文化资源,如丰乐剧场旧址、康德会馆旧址等历史建筑,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复原文化场景。同时,引入多元化的旅游元素和体验项目,如博物馆、戏剧演出、沉浸式演艺等,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引入多元化的商业业态,如文化创意产品、特色餐饮、主题酒店等,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消费体验。
关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文旅深度融合的讨论仍然在继续,充分展示了委员对我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通过实施科学的保护和创新性的活化利用,相信我市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智慧旅游的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协委员曹冬雁对我市文化传承与发展充满了期待。(记者 李德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