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正在学习操控农用无人机。 张金蓉 摄
1月2日,在吉林省彬生蓝航天际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的院内,一架植保无人机静待起飞。一旁,该公司的培训老师马先凯正在为现场的农民学员讲解无人机操作要点:“在起飞前务必检查无人机电池的电量,连接遥控器,激活设备,然后缓缓推动油门,等待无人机升空。在操作推杆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尽量避免无人机在地面附近盘旋。当无人机上升至2米以上时,再进行方向调整。”
随后,无人机在学员的操控下缓缓起飞,模拟喷药、合理避障、精准起落……学员们轮流上阵,操练着农业“黑科技”。
记者注意到,这架植保无人机个头远比常见的无人机要大得多。据介绍,其空机重量超过50公斤。“在作业状态下,重量接近100公斤。”马先凯提醒学员,“飞行时务必与飞机保持至少6米的安全距离。”此外,植保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速度都有特定要求——较慢的飞行速度会减少农药飘移,提高穿透性;较低的飞行高度会减少农药蒸发,令喷洒作业更精准。
正值农闲时节,也是农民提升技能的黄金时期。“秋收过后,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三期植保无人机培训班,吸引了30多名学员,还有两个班级即将开课。”马先凯介绍道,这些学员大部分来自农村。
来自辽源市东丰县的学员夏飞伦,看到家乡农业蓬勃发展,放弃了货车司机的工作,专注学习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以便学成后协助父亲务农。他说,自家承包了100多亩耕地,并计划进一步扩大面积。他相信,这比他当货车司机收入更为丰厚,而且“不用东奔西跑,还能照顾家人。”
据了解,培训班学员的年龄从25岁到39岁,以年轻人为主。李荣是其中最年轻的学员,他学习新技能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在观看老师演示了几次后,再自己上手练习几次,他便掌握了无人机起飞、降落、转弯等基本操作。
包春生,一位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农民,此次带着三位同乡一同来学习植保无人机技术。他说,过去,农民在漫长的冬季和寒冷的气候中无所事事,生产方式单一。如今,农村生活已大为改观,大家纷纷利用农闲时间“充电”,学习新技术,为新一年的春耕做准备。
近年来,马先凯目睹了智慧农业的迅猛发展。他说,第一代植保无人机的操作需要两人协同,一人负责操控,控制飞行方向,另一人负责观察,通过对讲机校准位置。如今,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植保无人机越来越智能化。这些智能化装备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作业成本。
广袤的土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返回乡村,积极学习成为“飞手”。马先凯说,2019年,参加培训的学员只有200人,到2024年,学员数量已增加至1200人。经过培训,操作者仅需轻触屏幕,植保无人机便能实现完全自主作业。以稻田为例,植保无人机能够独立完成播种、施底肥、追肥以及喷洒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任务,已经能够独立承担水稻“种植”和“管理”两个关键环节。(记者 袁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