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且稀有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日前,长春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印发《长春市黑土地保护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分区保护、耕作技术、沃土培肥、绿色防控、机械装备、监测评价等8个方面,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技术指导。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黑土区耕地面积达2597.76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5%。《指引》立足长春地区黑土地实际情况,遵循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提出一系列用地养地技术措施,致力于解决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结合当前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现状和特点,我们组织20余名业内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参与《指引》的编制修订,并经过了多次论证。”长春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引》将供各地结合实际参考运用,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更加自觉主动地保护黑土地,提升全市的黑土地保护成效。
这份《指引》中,将全市黑土地区域保护总体空间格局划分为三大区域,因地制宜守护“黑土粮仓”——
在农安东南部、公主岭中东部、德惠全境、榆树大部分、九台中西部等中部提质培肥区,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培肥地力为主要方向,开展深翻、深松、免耕或少耕、秸秆还田等综合配套技术,遏制耕地质量退化,不断巩固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在农安西北部、公主岭西北部等西部半干旱改良区,以节水保墒、培肥地力、风蚀治理、阻控盐碱障碍因素为重点,采取秸秆覆盖留高茬还田免(少)耕、增施有机肥,配套节水灌溉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在九台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双阳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等东部水土保持区,重点控制水土流失、遏制面源污染、阻控土壤酸化,对养分易流失的耕作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及林下植物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坡耕地推广秸秆覆盖垄作、免耕播种、科学轮作等措施,增强水土流失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土壤保肥性能。
增加黑土耕层厚度解决“变薄”问题,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解决“变瘦”问题,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变硬”问题……《指引》中,紧紧围绕补充黑土地有机质这一核心要素来提升黑土地质量——
通过实施秸秆还田、施用秸秆堆沤肥、抛撒生物菌剂等措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实施保护性耕作、轮作、深松等措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和恢复土壤蓄涵能力;通过科学施肥、施药,提高肥药利用率,避免因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性状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从生产实践来看,保护黑土地需要多种技术模式集成运用才能达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该负责人表示,《指引》将进一步明确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规范性要求,对不同的黑土地保护技术类型、区域模式、作业标准等进行了细化和界定,推动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记者 梁闯)
原标题:我市印发《长春市黑土地保护技术指引》 守护“黑土粮仓”有了行动“指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