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聘任行政执法监督员……2024年以来,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全市全面振兴工作大局,深挖法治职能,整合法治资源,延伸工作触角,切实以法治之力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握“立法笔”明规 提供法治保障
着眼完善立法体系建设,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开展调研论证,梳理形成“长春市立法项目储备库”,提出地方性法规储备项目50余个,政府规章储备项目近20个,覆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大领域。
通过“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协同相关部门完成《长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长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和2部政府规章的政府立法审查工作。
按照“问题导向、应清必清、依法修正”原则,对全市现行89部地方性法规和65部政府规章进行评估清理,修改地方性法规11部、政府规章9部,废止地方性法规3部、政府规章1部。
全年审查《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等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类政策文件以及经济发展工作行政协议共76件,确保政府决策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执“监督尺”束权 规范执法行为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和“首违不罚”工作制度,编制“四张清单”2679项、“首违不罚”清单174项,办理不予处罚案件11163件,群众和经营主体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企业、商会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络点50个,与市工商联、省民营企业联合会共同聘任行政执法监督员457名,进一步拓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开展“以案治本”专项行动,制发行政复议抄告书8份、行政复议意见书9份,实现“办结一案、规范一片、治理一域”。
探索建立“案前调解、规范审理、案件纠错”新模式,全年审结行政复议申请2545件,成功化解1101件,占比43%,该模式获评2024年度全省政法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提“服务包”惠企 释放市场活力
积极推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热线累计服务量150余万件,满意率超99%,其中企业咨询服务近50万件,占比超30%。
组织60家律所对接150家企业,解决长春轨道客车、欧亚集团等重点企业法律难题58个。为1311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线上线下提供咨询、维权、调解等服务1.2万余次,出具“法治体检”报告362份,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2560万元。
出台《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作用 服务“双城”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保障促进‘双城’法治建设、助力优化‘双城’营商环境、服务化解‘双城’风险隐患”3个方面,制定全程保障措施15项,确保“双城”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充分发挥公证、仲裁职能作用,为长光卫星、“陆上风光三峡”、长春万达影视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和项目办理金融类公证400余件,涉及标的额近120亿元,办理涉企仲裁案件1229件,涉及标的额29.3亿元,持续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讲“普法课”润心 凝聚法治共识
充分利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和“3·15”“4·15”等时间节点,开展“送法进万企 普法促振兴”“送法助企促发展 普法惠民暖人心”“法治营商进行时”等主题宣传活动3000场,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品10万余份。
围绕劳动争议、买卖合同等八大类矛盾纠纷,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刊,组织普法讲师、志愿者等采取“线上+线下”和“以案释法+律师说法+法条链接”等方式,录制线上“法治微课堂”100余期、拍摄普法短视频和法治动漫作品200余个、推送法律风险防范信息1.3万余条。
集中打造法治文化公园、广场、主题展馆、街区等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成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47个,实现“一县(市)区一品牌”,开展法治文艺演出40余场次,持续推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制定《长春市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培养村党员干部、“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明白人”8500余名,开展培训150余场次、参训人员达1.5万余人次。(记者 王梓先)
原标题:以法治力量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