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行政审批办公室组织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于吉 摄
从啃下企业前期审批的 “硬骨头”,到激活基层发展的 “一池春水”,再到按下项目落地的“加速键”……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进程中,长春勇挑重担,成为区域发展的中流砥柱。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与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下简称市规自局)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发展围绕企业转、工作围绕项目转”,一头扎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水区,为工程建设领域的营商环境送上“甘霖”,以一系列喜人成效全力驱动城市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改革的关键落子该布局何处?这些充满新意的举措如何落地开花?它们对于城市繁荣、企业腾飞又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1月7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实地踏查,全力探寻市规自局的“破局”密码。
“用地清单制”为企业减负提效
以往,企业在项目建设前期,需应对节能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一系列区域评估事项,繁琐的审批流程,常常会增加企业资金与时间成本。
面对如此发展桎梏,长春如何突围破局?
我市于2024年出台《长春市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实施方案(暂行)》。依据该方案,长春市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前积极作为,提前完成包含节能审查、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地震安全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气候可行性分析、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洪水影响评价及文物保护要求等在内的全面“用地清单”。利用省级协同服务平台,高效融合各部门意见,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前交付用地单位,作为后续项目落位、行政审批、技术审查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会被告知该地的项目属性以及后续需要办理的许可和技术指标。
这一创新举措,既减轻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又通过前置审批服务、精简流程,大幅压缩了企业时间成本,成为对“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的再落实。据市规自局提供的数据,自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已有175个项目从中受益,为长春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规划审批“豁免”清单释放基层活力
在城市日常优化发展中,社区民生设施微改造、城市绿化微更新等特定建设工程,虽然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影响较小,却因审批繁琐,制约发展速度。
面对如此发展堵点,长春如何精准施策?
我市精心制定了规划审批“豁免”清单。该清单细致划分装修维护类、公共服务类、市政设施类、更新改造类等5大类共36小类建设工程。其中,装修维护类涵盖简易雨棚、外墙粉刷、室外烟道等;公共服务类涉及市政绿化改造、夜间亮化提升等;更新改造类包括增设无障碍设施、消防设施改造工程等。
制定“豁免”清单好处在哪?记者注意到,有了这张清单,以往部分规划许可界限模糊的项目更加规范、清晰了,一些无需办理手续的事项范围也更明确了。被纳入清单的项目,不再单独设置办理流程或出具规划审查意见,但需向相关主管部门申办手续,并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建设。若涉及其他权属人利益,还需取得其同意。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简化了规划许可审批流程,也提升了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效能,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大大提高了群众办事的便利度与满意度。
“交地即交证”为项目落地加速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与“放管服”改革的持续发力,已然成为推动各领域蓬勃发展的关键“密钥”。打破建设用地供地手续繁琐、规划许可周期长等瓶颈问题,也成为评价区域营商环境优劣的“试金石”。
面对如此发展挑战,长春如何迎难而上?
我市出台了《关于同步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规划许可、“交地即交证”的工作指引》。该指引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建设单位在办理《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时,只需同步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的相应申请材料,待划拨成本全部缴纳完毕,即可一次性同步获得“三证”,实现“交地即交证”。这一审批模式可大幅简化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保驾护航。
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54个项目成功实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合并办理,其中,长热一厂储煤场封闭延长扩容改造EPC工程、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观光停车场等4个项目,更实现了“三证”齐办。项目建设真正实现加速度,在赢得企业好评连连的同时,也切实推动全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征程中踏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记者 于吉)
原标题:扎进改革“深水区” 营商环境迎“甘霖”——市规自局以审批加速度激活投资新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